-
徐州位于中国江苏省西北部,古称“东夷”,在古代文献中,徐州地区确实曾经被称为“蛮夷”。但关于徐州不再被称为“蛮夷”的具体时间,史学界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,因为这一称呼的转变是逐渐发生的,与多个历史事件和文化交流有关。
“蛮夷”一词在古代中国是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泛称,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,意味着这些地区的人生活习惯、文化习俗与中原地区不同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和民族融合,这种称呼逐渐变得不再适用。
以下是一些可能与徐州不再被称为“蛮夷”有关的历史事件:
1. 春秋战国时期:这一时期,随着诸侯国的争霸,徐州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,文化交流频繁,徐州地区逐渐与中原地区融合。
2. 秦汉时期: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推行郡县制,将徐州地区纳入中央集权体系,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管理和开发,促进了地区文化的发展。
3. 汉朝时期:汉武帝时期,汉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,徐州地区成为中原与边疆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,促进了民族融合。
4. 隋唐时期:这一时期,徐州地区经济、文化进一步发展,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。
至于具体的历史故事,由于“蛮夷”这一称呼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,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故事可以代表这一转变。不过,以下是一些与徐州地区相关的历史举报 -
徐州地区的东夷,应该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前,已被诸夏融合,不再被称作“蛮夷”了。
东夷为商周时对东部滨海诸族的泛称。先秦文献中之东夷,专指今山东省及淮河以北,即分布于今山东、苏北、淮北地区的那些非华夏方国和部落。
徐州为古九州之一,“海、岱及淮惟徐州”,“济东曰徐州”。其中海指今黄海,岱是泰山,淮为淮水,济东即济水以东,皆属古徐州之地。
周公、周成王东征后,今山东省境内的东夷势力一蹶不振,而淮夷则在西周中叶于淮河流域地区兴起,成为东夷中势力最强的一支。
淮夷(东夷)诸部中,以徐最为强大。徐,嬴姓,渊源于少昊以鸟为图腾的集团,分布于淮水中下游以今泗洪县附近为中心的地区。西周穆王时(前976—922),徐国强大起来,国君徐偃王曾率九夷攻周,至于河上,为三十六国所朝见。周穆王命楚国伐徐,杀徐偃王(徐偃王的故事史载颇多歧异,今取其中一说)。其子遂北徙彭城,百姓追随者达数万。春秋时,徐仍不失淮夷群落当中的大国。
地处东夷之地的齐、鲁两国为今山东大国、文明之邦。通过“变其俗、革其礼”、通婚等方式,用华夏文明渐变之、同化之、融合之,同时再辅以武力征服,故两国周围的东夷部落较快地融入其中。
淮河中下游即今安徽、江苏接壤与邻近地区,少昊集团的后裔嬴姓与偃姓诸国,如徐、江、葛、黄、淮夷、钟离、英、六、舒鸠等,春秋时期主要倾向于“即事诸夏”,与诸夏通婚,参与会盟。后在春秋争霸与战国大兼并的历史进程中,他们先后被楚、吴、鲁、越所兼并。在政治上逐步统一的过程中,文化与民族亦得到交汇融合,夷夏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。当秦统一六国时,“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”,均已成为华夏的一部分,已无夷、夏之别。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