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球丫丫
徐州这两天被两位女性的对照刷了屏,公开资料显示,一位旅居海外的女士祖籍徐州,被朋友评价为“安静到能把针掉地声听清”,另一位则在徐州长大后一路闯到跨国基金做高管,社交平台看她分享的行程图就知道什么叫“机场才是家”,同是徐州链接却走出两条平行轨迹,这个冲突感本身就够吸睛。
如果只看婚姻标签,前者嫁给大学教授级的潜力股,后者牵手上市公司大股东,故事听着像爽文开局,可细扒履历会发现前者靠精算背景替丈夫理起账本,后者连项目尽调都亲自带队,对外人来说是嫁得好,对当事人来说更像是“我选的合伙人得跟得上我”,价值观的主动权在谁手里,这才是网友讨论的暗线。
舆论之所以把目光拉回徐州,还真不只是地域情怀,6000年文明史听着宏大,但落到当代就是产业多元、外来人口黏性高、女性升学率连年上涨,跟城市黏住的女性,要么稳扎家庭内循环,要么冲在资本外战场,这两位不过是把平均线朝两端拉了一下,于是成了镜子。
看完故事我更好奇下一幕,潜力股那位能否把科研成果商业化,亿万富翁那位能否穿过经济周期而不掉队,这答案要几年后才能验证,而今天拿到的启示倒是简单——与其给女性贴“静如处子”或“动如脱兔”的便利签,不如多关心她们面前的赛道和手里的筹码,这个视角也许更能解释徐州为什么老是产出“剧情反转”的角色,你说是不是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