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中漫步忆旧情:1956年,毛主席接见徐州地委书记时,忽然问他:“四”下面加个“南”是什

徐州 更新于:2025-09-04 23:28
  • 孙西请
    1956年,毛主席接见徐州地委书记时,忽然问他:“四”下面加个“南”是什么字?地委书记思索后的,让毛主席听完很满意地笑了。
    毛主席放下手里的茶杯,指了指胡宏:“你说说,这罱子除了捞泥,还能捞出啥?”胡宏愣了一下,这问题比认字难。他想起前阵子去沛县下乡,见老乡用罱子捞水草时,顺带捞起不少小鱼苗,就说:“回主席,能捞出‘生计’。老乡们捞泥肥田,水草喂猪,小鱼能给娃解馋,一根罱子连着好几样活计呢。”
    毛主席眼睛一亮:“这话在理!咱们当干部的,就得看见这‘连着’。字认对了是本事,认透了字背后的老百姓日子,才是真功夫。”说着拿起桌上的铅笔,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罱子样:“你看这竹杆是‘干’,铁齿是‘实’,中间的网兜啊,就是老百姓的‘盼’。”
    胡宏把这话记在了笔记本第一页。回去第二天,他就带着两个农技员下了乡。先去了微山湖边上的村子,跟老乡学用罱子,手上磨出了泡也没歇着。老乡们说:“胡书记,你这细皮嫩肉的,哪能干这粗活?”胡宏笑着摆手:“主席说了,认不得家什,就认不得老百姓的心。”
    学了半个月,胡宏发现老罱子有个毛病:铁齿间距大,稀泥容易漏,捞半天才满一兜。他跟铁匠铺师傅合计,把铁齿间距从一指宽改成半指,又在网兜底下加了层细纱网。改出来的新罱子,捞泥快不说,连水里的碎草屑都能兜住。老乡们试了试,都说:“胡书记,你这一改,咱一天能多捞两船泥!”
    那年冬天,徐州下了场大雪,胡宏怕新罱子冻裂,带着人给每个村的罱子刷桐油。有个老汉拉着他的手说:“胡书记,往年这时候泥捞不够,开春麦田就得荒几分。今年有这新罱子,俺们心里踏实着呢!”胡宏心里暖烘烘的,他知道,这踏实劲儿,比啥汇报都管用。
    转年开春,毛主席又到徐州,没去地委机关,直接让车开到了微山湖的田埂上。远远就看见一片麦田绿油油的,比旁边的高出一截。胡宏正在田里跟老乡量苗高,听见有人喊“主席来了”,手里的尺子“啪嗒”掉在地上。
    毛主席捡起尺子,笑着说:“别紧张,我来看看你这‘改良罱子’的‘成果展’。”老乡抢着说:“主席,胡书记改的罱子神了!今年这麦子,准能多打三成!”毛主席蹲下身,捏了把土闻了闻:“这土肥得流油,是用新罱子捞的泥吧?”胡宏点头:“是,老乡们说,这泥里有‘胡书记的心思’。”毛主席哈哈大笑:“不对,是有‘为人民服务’的心思!”
    中午在村里吃午饭,一碗红薯稀饭,一碟腌萝卜干,毛主席和胡宏坐在门槛上吃。毛主席指着碗里的红薯说:“你看,这红薯甜不甜,就看干部的脚沾了多少泥。你这脚底板的泥,比墨水瓶里的墨水金贵。”
    后来胡宏在徐州干了十年,带着大家修水渠、改良农具,把“罱子精神”传到了每个村子。有回他去省里开会,碰到当年一起改罱子的铁匠师傅,师傅掏出个小铁牌,上面刻着个“罱”字:“胡书记,俺给每个新罱子都打了这字,让后人知道,好家什是干部和老百姓一起琢磨出来的。”
    总结:胡宏认对一个“罱”字,更认透了“干部要扎根泥土”的道理。从认字到改农具,从田埂到心窝,他用沾满泥的双手,把毛主席的嘱托变成了老百姓碗里的粮食、心里的踏实。这样的干部,就像那改良的罱子,一头连着政策,一头连着民心,捞起的是希望,兜住的是真情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